国画名家

 

 

   
谢永增
     

 

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谢永增,男,1961年生,河北深州人。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美术奖项,出版多部画集。
  2019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孙家沟建立了囯内首个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 ”。

 
 

 

艺术成就

 

 

1993年,中国画《大秋天》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群星美术展览,获优秀奖;
1993年,中国画《绿源》参加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获银奖,并发表在同年第10期《美术》封面上。
1999年,连环画《老房子》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2003年,中国画《秋夜》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铜牌奖。
2003年,中国画《韫土》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获学术奖。
2007年,中国画《溪水出苍山》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作品欣赏
 
 
     
 
     
 
     

 

 
 
         
 
 
         
   
         
 
 
         

 

 

艺乡土,心之归处


——试谈谢永增艺术创作的精神旨向 王伯勋

 

  基于特定的社会进程、文化结构和生命体验,很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画家对“乡土”怀有浓厚的情结性眷恋。
  可以这样说,乡土情结成为“六”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精神和策源力量,这些艺术家的乡土情结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生活中的现象级存在。笔者以为,谢永增先生因其丰厚卓越的创作实践,应该被视为植根乡土的“六”一代艺术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
  以1989年创作的连环画《麦秸垛》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为标志,谢永增绘画艺术特征和语言风格初步形成,从此走上了艰难的创作道路。此时,谢永增已经在故乡衡水的群众文化馆工作了近10年。从1989年至1999年的10年间,谢永增接连获得包括首届全国群星美术展览、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在内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专业大展的奖项,成为冀中平原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艺术之星。
  任何幸运结果都是长期的沉潜酝酿之后的自然呈现,谢永增的艺术尤应如是观。
  通过对谢永增艺术经历的梳理,笔者将画家的艺术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1—1988年,沉潜酝酿期;1989—2000年,风格成熟期;2001年至今,稳中求变期。
  作为一篇艺术家个案研究文献,本文旨在通过对谢永增艺术道路的梳理,努力触及艺术家创作实践背后的精神旨向,进而探寻这种精神旨向对当下中国画创作发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未来中国画创作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追溯研究对象早年的学习履历,对探究其知识系统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出生于1961年的谢永增,一个生活于冀中平原的孩子,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其作为教师的父亲的呵护有着密切关系。对父亲,谢永增充满了感激。

  很多年后,他成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在一次太行山写生教学中遇到一个在绘画方面有才华的学生,该学生因不能获得家庭支持而可能终止绘画学习,这使谢永增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有父亲这样的家长及其给予的支持而深感幸运:

  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石家庄的美术学生小李。他真诚地请我指点他的速写。我看到后感觉眼前一亮,这个大男孩的画很有感觉,是一个难得的好苗子。可是这孩子对我说,家里不支持他走美术这条路。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如果当年父母阻拦,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谢永增先生写有多篇自传性质的文章,其中涉及自己少年时代学画经历的记述,对父亲支持自己走美术这条路充满感念:

  我出生在深州农村,小时候就爱乱画。爱好画画在那时是件很不靠谱的事儿,但父母没有阻止我,由着我的性子画。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遇到了在村里下乡的干部,看到我画的画很惊奇,让我父亲把我送到深县文化馆参加了培训班,这是我接受的启蒙教育,从此走上了学画的正规道路。
  这是艺术家在接受访谈时谈到少年时代学习经历时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知道:画家自幼就有绘画天赋,幸运的是,这种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呵护。这个过程,从事教师工作的父亲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

  从前面所列素材可知,谢永增在十三四岁之前的绘画活动属于天然兴趣,接受正规的训练是十三四岁时,从深县文化馆的培训班开始的。这个时间,是1975年左右。很多年后,画家也成为这一地区群众文化馆系统中的一员。这中间蕴含了命运的必然。
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深县文化馆培训班接受正规训练两三年之后,谢永增于1977年考入唐山陶瓷工业学校(次年更名为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尽管是一所中专学校,但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够考取,仍然需要应试者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艺术素养。

  正因如此,谢永增当时就读的这所学校,一方面集中了当时河北地区美术领域专业能力最强的一拨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河北乃至全国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当下;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河北轻工业学校是一所工科类的学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工业生产,所以该校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美术创作类学校,构成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大。这是谢永增早期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为稍后20世纪80年代那批在形式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的重彩画的诞生,准备了重要的语言基础。
中专毕业后,谢永增回到家乡衡水工作,先是在工厂从事设计工作,后来调入衡水市文化馆:

  毕业后他回到故乡衡水,被分配到远郊的一个小工厂工作。一心只想画画的谢永增觉得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正当他徘徊茫然的时候,衡水撤县建市,时任衡水市文化局局长的孙木艮很赏识他,把他调到了文化馆工作。

  据他回忆:当时文化馆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是辅导业余美术爱好者,教孩子们学画画,另一项就是辅导乡镇文化站。从那时起,我骑着一辆自行车,夹着一个速写本,开始从艺术的角度关注乡村。几年后,我积累了大量的乡村素材,也为我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并最终走上乡土主题的创作道路。

  谢永增早年的生活经历,成为其后来绘画创作的生活基础,为一系列描绘农村生活作品的产生准备了原始素材。此后的20多年间,谢永增一直扎根乡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面貌。
在这一阶段的自传文献中,谢永增提到两个对其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专业画家:刘文甫和梁占岩。

  刘文甫是谢永增读中专时的老师,是一位以水彩画为主要创作形态的画家,画风朴实,效果明丽,具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特色。梁占岩是当下美术界熟知的一位画家,这位画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的画作,因为受到当时流行思潮影响,造型语言夸张变形,画面弥漫着一派神秘气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梁占岩在此前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因连环画《老井》而获得广泛的赞誉,画面上夸张的人物造型、浓烈的色调配置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画风。

  显然,梁占岩对青年谢永增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成为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作品《麦秸垛》面世的直接推动者。
  1986年,电影《黄土地》上映,影片中黄土地的镜头一下子抓住了青年画家的魂魄。沉静斯文的谢永增被触动了,他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黄土高原,画家就此与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结下深厚的情谊,其艺术世界观也由此确立。
很多年后,画家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

  那个似曾相识的黄土沟壑,一下子激活了我正在淡去的记忆,仿佛让我回到消失了多年的家乡,于是潜藏在内心的“火”又“呼”地燃烧了起来,照亮了我追梦的方向。

  初次踏上吕梁大地的两年之后,在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谢永增凭借连环画《麦秸垛》崭露头角,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

  作为“六”一代中的一员,谢永增是幸运的。在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得益于父辈的开明引导以及专业学校的培养,他的绘画天赋和能力才得以发展。

  谢永增在绘画语言方式的创新之路上进行了多向探索。基于在河北轻工业学校积累的实用美术知识,加上后来周边师友的影响,逐渐形成明显具有现代构成倾向的绘画风格。

  这一阶段,应该视为谢永增成熟艺术面貌形成的前夜。

未完待续

作者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谢永增艺术资讯

 

 
 
   

 

   天津艺术网    www.1arts.cn   中国鼻烟壶网     www.tianbaotang.cn   天艺英文网     www.uoart.com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网    www.ich.org.cn 天津非遗 津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2009-2022 天津艺术网 TianJin Art   
    
艾姆森艺术网 Amosun First Arts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网